大流寇

傲骨鐵心

歷史軍事

明崇禎十六年,淮安府鹽城縣上岡鎮。
上岡此地東臨黃海,秦漢時已興漁鹽之利。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三百九十八章 陛下到底聽誰的!

大流寇 by 傲骨鐵心

2022-4-15 22:02

  朝堂諸公連皇帝旨意都頂了回去,孫武進把胡子拔光了也沒用。
  “二爺,咱兵強馬壯的,要做啥還不是二爺壹句話的事,理那幫白面褂子做什麽?識擡舉的,叫他飛禽走獸補子穿著,不識擡舉的,咱們把他們攆走不就成了麽?”
  給孫武進出主意的鄭大發原先是隨李士元壹起攻打淮安城的叛軍,後來在城中還因和淮軍爭搶地盤險些被殺。從良後,表現卻是不錯,壹路跌跌撞撞下來,倒也混成了個營官。
  因為是“正規軍”出身,所以便跟著孫武進壹起渡過大江“扶保大明”,現擔任錦衣衛從五品的副千戶,手下連兵帶幫閑也有好幾百號人。
  要不是內閣那邊頂著不讓復設北鎮撫司,這個鄭大發弄不好就能成為弘光朝的北鎮撫使。
  “嘿,俺怎麽沒想到的!”
  鄭大發的建議真是說到孫武進的心窩,尋思他有人又有刀,鎮江張氏兄弟跟他關系也不錯,真要武力威逼那幫白面書生讓他入朝,這幫白面書生還敢不從?
  “二爺真要幹的話,末將就帶兵把三大營那幫不從咱們的給繳了械!把那幫勛臣府也給圍了,省得他們多管閑事!”
  隨孫武進南下的標統程大木也認為那幫白面書生盡幹混賬事,要想不讓這幫家夥再壞事,怎麽著朝中也得有人。要不然什麽事都聽他們瞎嚷嚷,算什麽吊事?
  這個程大木出身很根正,鹽城縣河工出身,勇登淮安城的活下來的68勇士之壹,原任第三鎮標統,現為神機營副將。
  只是程大木是有小心思的,他是窮苦人出身,見不得南都城中那幫勛貴的榮華氣派,所以壹直就想找個由頭去抄了這幫家夥。
  “這樣啊?”
  孫武進心中怦然而動,圍府抄家賺頭可不少。
  不過原史德威的部下馮漢卻堅絕不同意這樣做,認為真要動用武力幹涉朝堂,甚至對勛臣動手的話,無疑就是送借口讓淮西、武昌那邊東犯。
  “都督正於北方用兵,萬壹馬士英同左良玉合流發兵渡江,我們拿什麽抵抗?難道把這皇帝再帶出海不成?”
  馮漢壹番話把個蠢蠢欲動的孫武進給息了火,尋思都督已經北上山東抗清,他這邊要鬧出不可開交的事來,壹時半會肯定沒有援軍過來“撐場子”,所以不能沖動。
  受點鳥氣有什麽?
  孫武進忍了這口惡氣,這個弘光朝廷卻是不叫他消停。
  湖廣巡按黃澎上書攻擊史可法的風波還沒平息,史可法那邊同內閣諸公商量來商量去,得出壹個當務之急來,就是得馬上派使臣至山東、河南宣讀弘光天子繼位的喜詔,之後緊急任命王燮為山東巡撫,丘磊為山東總兵,讓二人渡海去山東收復失地。
  過了幾天,可能是覺得這個進取力度不夠,又任命王溁為登萊東江等處巡撫,內閣再擬“命原任薊督王永吉戴罪總督山東軍務,同陳洪範等料理酬北事宜”,並奏賜永吉鬥牛服,以隆接待北使之體。
  這是公然要渡海往北方同清廷正式談判了。
  叫人發笑的是,山東巡撫王燮和山東總兵丘磊卻是接旨不行,在蘇州觀望。王溁倒是登船了,可船在海州壹帶晃了壹圈又回來了。奏稱說已將朝廷給予的頒詔、遣牌、任命狀等發予地方。
  徐州那邊陸廣遠接得海州奏報,馬上給其叔父寫信,說道:“南都情形昨有小疏入告,不知當作何方略?昨丘磊有遣牌系山東總兵,遣牌於海上至濟南,為軍士拿獲。又聞總督王某同甚使臣團北上,是否攔截?”
  “陛下,不能讓他們再胡鬧了!”
  孫武進不能不發作了,再讓朝廷這般亂搞下去,他有何臉面去江北見都督。
  於是,在他的鼓動下,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上疏道:“今日江左形勢視之晉、宋更為艱難,肩背腹心,三面受敵。”
  章要求朝廷既需“念先帝、先後殉社稷之烈”,又應“念三百年生養黔黎盡為被發左衽”,謂“斷宜以進取為第壹義。進取不銳,則守禦必不堅”。
  疏中章痛斥東林黨人主政的朝堂聯虜之意,指出眼下絕不能把滿洲人當成什麽義師,強調滿洲人占據京畿之後,中國有披發左衽的危險。
  給事中馬嘉植上言:“今日可憂者,乞師突厥,召兵契丹,自昔為患。及今不備,萬壹飲馬長、淮,侈功邀賞,將來亦何辭於虜?”
  陳名夏、高鬥先、於允中等從北京南逃的官員因為“順逆”的威脅,早與東林黨分道揚鑣,在孫武進的支持下紛紛上書,直接提出要“聯寇抗虜”。
  壹時之間,是“聯虜平寇”還是“聯寇抗虜”成了南都朝堂的議論焦點。
  弘光在孫武進的授意下召集群臣五品以上共商,是謂大朝會決議大事。
  之所以要五品以上官員共商,卻是因為支持抗清的官員多半官職較低。
  內閣對皇帝這個決定十分不滿,但召集群臣共商國是乃皇帝的權力,內閣沒有辦法阻止。
  當天,在南都五品以上的大小官員近三百多人參與國事共商,作為京營統制的孫武進赫然也在其中。
  武將,也是臣子。
  魏國公等勛臣數十人也都上朝,不過對於聯虜還是聯寇,勛臣們卻是沒有具體意見。
  朝會從壹開始就劍拔弩張,持不同意見的官員爭鋒厲害,主政的東林重臣指稱說要聯寇抗清的官員都是小臣清流之輩,只知書生意氣,壹時痛快,不知國事艱難。
  堅持抗清的“小臣”們則痛罵大臣們糊塗,幾社六子之首的兵科給事中陳子龍指出:“若專恃他人之力,如宋人借金以滅遼,借元以滅金,則益其疾耳。”
  “此壹時,彼壹時,豈可混為壹談!國家大事,妳等書生又知什麽,如妳陳子龍又知個什麽國事!妳又做了幾天官!”
  右都禦史劉宗周情急之下直接痛哭,說先帝為闖賊逼死,當朝豈能聯寇!
  壹眾東林官員紛紛響應,哭鬧異常,如火藥袋被點燃,弘光在禦案上面色發急,不知如何是好,斟酌再三說擇時再議,可廷臣卻是不依。
  弘光壹時恐懼,想起身先退朝,不想戶部尚書高弘圖卻憤而上前將天子壹把拽住,道:“陛下到底是依大臣的,還是依小臣的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