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流寇

傲骨鐵心

歷史軍事

明崇禎十六年,淮安府鹽城縣上岡鎮。
上岡此地東臨黃海,秦漢時已興漁鹽之利。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百三十七章 淮陰侯的迷茫

大流寇 by 傲骨鐵心

2022-4-15 22:02

  “咱給妳壹個五鼎烹的機會!”
  侄子推薦的人才,還是明朝官宦世家的子弟,不管這陳不平真名叫什麽,是哪個陳家的子弟,陸四都放手用之,反正他也需要用人。
  以陸四現在的身份,明朝的官僚集團還不至於給他派壹個高級間諜來。可能這個化名陳不平的年輕人真有大丈夫當五鼎烹的雄心,不過拋開年輕人的抱負和逆反心理來看,陸四更認為這是中國士大夫階層壹慣的兩面下註手段。
  同壹個家族出身的,卻在不同的陣營效力,太司空見慣了。
  “且在咱手下做個書辦,若真有本事,咱會給妳機會的。”陸四輕笑壹聲,轉過身去繼續看城下正在列陣的兵馬。
  城下各部,除第壹鎮、鐵甲衛、旗牌隊、騎兵旅外,還有第二鎮剛剛抵達的兩個旅,另外壹個旅要明天才能到。
  按陸四所定的淮軍兵制,壹鎮有7290名兵,此外,壹隊配旗牌兵2人;壹營配旗牌兵10人;壹標配旗牌兵30人;壹旅配旗牌兵100人;壹鎮獨設旗標840人,鎮再轄騎兵壹營,鐵甲壹標,這樣算下來,壹鎮連同軍官在內大致有10500余人。
  不過第二鎮並沒有騎兵和鐵甲,因此兵力較第壹鎮少了壹千多人,滿打滿算只有9500人左右。
  第二鎮帥左潘安前天就到了,李延宗便是跟他壹同過來的。
  左潘安提前過來的原因除了向陸四匯報第二鎮組建情況,也是過來接手鄭家交付火器的。
  為了彌補第二鎮沒有騎兵和鐵甲兵導致的戰鬥力不足,參考小袁營海州之戰,陸四將第二鎮的第五旅升級成了純火器旅。
  除了鄭鴻魁交付的1000桿火銃外,淮軍陸續繳獲的火銃也有2000多桿,除了旗牌隊有壹支500人的火銃兵外,其余火器盡數配發第五旅。
  左潘安當初在揚州也練有火字營,雖說當時火字營完全是壹次消耗品(藥子只能打三五輪),但經過梅花山的實訓和瓜州之戰的實戰,多少也算培養了幾百名合格銃手。
  這些原先被調入不同部隊的銃手們也都被集中到了第五旅,原補在第五旅的通泰兵則抽出同樣人數回調出去,沒有影響各部的兵員編制。
  鄭家交付的藥子有兩萬斤,所以第五旅分到藥子九千斤,攤到每名士兵頭上,壹人能有三斤多藥可用,完全可以應付壹場戰役級別的大規模戰鬥所需。
  火器的訓練其實也簡單,就是多打銃,鍛煉裝填火藥速度和打銃的平穩度,不需要銃手同神箭手壹樣銃銃命中,因為真打起來的時候,火銃是以密集的排銃方式克敵,而不是瞄準哪個目標之後再放銃。
  戰術更是簡單,明朝開國那會沐英搞出的“三段擊”原封不動拿來就是,核心思想就是保持持續不斷的射擊,以此形成陣地前沿的火力屏障。
  訓練,戰術,問題不大,不需要識字也都能明白的道理。
  真正需要解決的是火銃質量問題。
  鄭家給的這壹千桿火銃質量相對要比淮軍繳獲的要好壹些,這可能和鄭家經常同國門之外的西夷打交道,所以對火器認知比國內更深刻。當然,也是他們富可敵國,有錢用好的。
  火銃的維護也是個大問題,如果維護跟不上,那火銃用久了就難免會發生意外,進而導致士兵不敢用銃。
  打起仗來端著火銃卻忐忑不安,害怕炸膛,這銃又如何能打得好。演變到最後,就變成敵人沖上來閉著眼睛放壹銃,打完就扔,扭頭就跑的局面了。
  陸四已經讓揚州的鄭元勛想辦法從南都高薪聘請火器匠人了,只眼下還沒法建立淮軍的火銃生產維護體系,這不是銀子不銀子的事,而是涉及到系統工程,尤其是人才問題。
  有錢,沒人才,也沒用。
  淮軍的藥子也不多,鄭家給的兩萬斤藥子幾乎占了淮軍自身火藥的八成,而火藥消耗很大,因此陸四也必須要建立淮軍的軍工生產體系,至少保證有藥子可以用,火銃壞了有地方修。
  和鐵甲制造、大刀、弓弩之類武器的生產維護壹樣,都屬於軍工系統範疇,饒是他陸四有壹萬個想法,想要都實現起來也難。
  畢竟,他現在是壹無所有。
  想要從無到有把淮軍的軍工體系弄出來,相當於讓壹個不會畫畫的人在白紙上畫個關二爺千裏走單騎,難度很大,三五年之內能把關二爺的自行車畫出來就相當不錯了。
  眼下軍工人才最多的其實有兩個地方,壹個是北京城,另壹個則是盛京。
  規模上,盛京不如北京。
  質量上,北京不如盛京。
  無法自立更生,也沒有時間發育,陸四就只有兩個辦法。
  壹是搶,壹是買。
  搶,當然是從敵人手中搶,即沒有槍,沒有炮,敵人給我們造。
  買,則是從國門之外買,如葡萄牙、荷蘭、甚至是日本。
  買這壹塊,陸四已經在考慮,否則也不會對沈廷揚的那壹百多條海船如此上心,更不會向鄭家這個海上霸主釋放“善意”。
  甚至,陸四想壹個多月後派沈廷揚的海舟去壹趟盛京,看看能不能趁清軍主力入關,把他們後方的軍工生產體系給“打包”回來。
  單純“打包”那幫替清軍造炮、造銃,造各種武器的漢人工匠,理論上執行難度要比去端掉盛京要輕松的多。
  就是偌大的遼東,沒有熟人帶路,誰知道滿清的“軍工廠”究竟在哪裏。
  第五旅的旅帥是喜歡使斧頭的西溪郭嘯天,這人對火器使用屬於門外漢,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麽?
  陸四當初用左潘安這家夥練火字營,這個大柱子不也是壹竅不通,因此陸四相信郭嘯天壹定能勝任淮軍的火器總教頭。
  郭嘯天臨戰的勇氣也是第五旅的壹大財富,所謂兵熊熊壹個,將熊熊壹窩。
  原先孫武進與鄭芝豹談的火炮只有8門,在鄭標拿捏住鄭家需要路振飛的情形下,火炮由8門變成了16門。
  鄭氏交付的這16門炮叫紅夷炮還是叫佛郎機,陸四搞不清楚,只知道這種炮由炮管、炮腹、子炮三個部分組成,炮母專門由炮車裝載,壹炮配三門子炮。
  雖是門外漢,但陸四至少得知道這炮怎麽打。所以昨天炮壹從通州運來,他就讓鄭家“借”給淮軍的那些炮手演示。
  射擊方式其實很簡單,就是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,然後把子炮裝入炮腹中,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,完了再取出子炮,重新裝入另壹個子炮,依次為之。
  射速很快,根據實際操演,前三炮射擊總共費時不到20個呼吸,相當的了不起。散熱也快,並且因為壹次子炮的裝填量是固定的,所以不會輕易發生因裝填藥子過多導致炸膛的問題。
  而且還有壹個陸四沒有想到的好處,就是這種炮竟然不是裝的實心彈,而是裝的霰彈,也就是同虎蹲炮壹樣用的散子。
  據鄭家那些炮手說,他們水師船上大口的炮裝的是實心彈,炸船和炸城墻威力很大。但因為海上作戰更多是雙方船只貼在壹塊,所以這種霰彈炮用的多,畢竟壹炮朝對手船上開過去,能打死壹大片。
  唯壹的缺點是這種炮射程不遠,大概只有壹裏多地。並且這些炮雖然是用炮車裝載,然而太重,身長難移,機動性很差。想要轉移時,甚至得十幾二十人壹同出力扛動炮管置於大車之上,再趕牲畜拉運,速度相當的慢。
  不過不管這炮有多少缺點,只要是炮,比火銃和弓箭打的遠,都是陸四的寶貝疙瘩。
  他將這16門炮連同繳獲自淮安城的那4門更為笨重的大炮壹起編成了直屬的炮隊。
  炮隊中還有12門虎蹲炮,7門是繳獲自張鵬冀部,5門是高郵商人駱永貴絞盡腦汁從江南吳淞口水師那裏重金買來的。
  為了表彰駱永貴“捐炮”壯舉,陸四特意下令釋放駱永貴的女兒,並將這個事跡在“長子長孫營”中廣為宣傳,從而能夠號召更多的士紳商人為淮軍捐獻軍火。
  也就是沒時間,不然怎麽的陸四都要開幾次巡回表彰大會,給駱永貴發壹張獎狀或者牌牌什麽的。
  人民戰爭的動員和鼓動辦法,陸四會的很多,雖然在前世的他看來,那些手段太土太好笑,但必須承認這種手段卻是非常有成效的。
  炮隊的指揮官就是當初被逼加入淮軍的福建人洪寶,陸四任命他為標統,整個炮隊的炮手連同鄭鴻魁“借”的那20名炮手,壹共是175人。此外輔兵還有500人,專門用來擡炮拉炮。
  不過別看大小炮才32門,但用於拉炮的騾馬大牲畜卻有300多頭,劃下來壹門炮配10頭大牲畜,以致別的部隊都眼紅,說什麽人不如炮。
  城下第壹鎮已經列陣完畢,第二鎮的兩個旅正在入場,陸四便隨口和外甥李延宗閑說起來,問這個外甥是想當馬上的好漢,還是當馬下的英雄。
  李延宗說自己想當騎將,那樣威風。
  “是麽?”
  陸四笑了起來,這外甥還小,他想留在身邊培養壹段時間然後再放出去。至於是往騎兵將領培養還是往步兵發展,屆時再說。
  “不管是馬上的好漢還是馬下的英雄,都得識字,我讓妳大哥廣遠識字,妳也同樣要識字。不識字的話,就算是英雄,也是個草莽英雄,成不了大氣候……”
  陸四尋思找誰給外甥當老師,視線內那個陳不平正津津有味的看著城下淮軍列陣,不由笑了起來,心道這現成的讀書人不給外甥當老師,提燈籠去哪找呢。
  擡步走去,卻聽那陳不平在哼什麽小曲,曲調很熟悉。
  “都督!”
  陳不平沒註意陸都督到了他身邊,等到發現時心中還嚇了壹跳,趕緊行禮。
  “不必多禮。”
  陸四笑問陳不平在唱什麽小曲。
  陳不平忙道:“回都督,在下唱的是我們鳳陽的花鼓戲。”
  “噢,唱來我聽聽。”
  陸四心道難怪調子那麽熟悉。
  “好!”
  這陳不平竟也不怯場,當下又哼唱了起來:“說鳳陽,道鳳陽,手打花鼓咚咚響。鳳陽真是好地方,赤龍升天金鳳翔,數數天上多少星,點點鳳陽多少將。說鳳陽,道鳳陽,手打花鼓咚咚響,鳳陽真是好地方,皇恩四季都浩蕩,不服徭役不納糧,淮河兩岸喜洋洋。”
  唱完,卻發現對面的都督眉頭緊皺同時臉上很是迷茫。
  這歌,是這麽唱的麽?
  陸四覺得,不對,肯定不對,這他娘的壓根就不是他所熟悉的那首歌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